華裔安心行動 第一場【風雨同路,何曾異鄉——疫情心理持久戰】

2020-04-20 02:26
 
【風雨同路,何曾異鄉——疫情心理持久戰】
美國華裔安心行動 系列線上公益講座
 
第一場 疫情下的心理防護
 
        目前,在美華人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挑戰,社區心理防線變得脆弱,有情緒障礙的病友們和家庭更加雪上加霜。在疫情蔓延的困難時刻,美國華裔精神健康聯盟MAHCC邀請深圳市康寧醫院(深圳市精神衛生中心)劉鐵榜院長和抗疫“心理”前線——援鄂專家團,強大陣容為海外華人提供幫助和支持,分享其寶貴的經驗和專業知識。
 
主要針對疫病情恐慌情緒下的朋友:解釋應激反應,分析僥倖心理,疫情干擾下家庭關係的調整等;針對隔離治療的新冠肺炎心理安撫要點和照顧者心理調適手段,參照大陸成功干預實例,戰勝持久的應激狀態的建議。
 
視頻請點擊:https://youtu.be/zMn-XDkypmo
 
文字版請看下面
 
分享部分觀眾的點評:
 1.講座太棒了,受益良多,非常感謝!
 2.劉院長舉例和馮醫生提到的危機,危險和機會,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提醒。願大家視危險為機會,把握居家隔離與最親的人相處的機會,善待家人,疏導孩子 ,讓小家變得更溫馨和睦,社區因此而更興旺和諧。
 3.適應變化,做出因應變化的改變,不能因循守舊-開發新的正常生活方式!劉院長說得太好!
 4.這個講座太及時啦!解答了我很多的疑惑。謝謝專家們。
 5.特別喜歡馮醫生說話的聲音。特別喜歡她說改變情緒是不容易的,但是可以用改變認知和改變行為來影響情緒。讓我很有啟發。
 6.謝謝主持人,謝謝劉院長和馮醫生,我們一家四口在家聽到您們的直播,茅塞頓開,我們決定重新建立一種新的家庭模式。非常感謝。
 7.真的好棒喜歡這種風格!感覺嘉賓回答問題都好貼心。謝謝你們。
 8.戰略上要藐視敵人,戰術上要承認敵人。給馮醫生點贊
9. 真不簡單,能在地球另一面找到這麼棒的專家團隊感謝專家們與海外華人分享他們的專業知識和體會,我們受益很大。
10. 寶貴的一課!謝謝Mina問了我提出的問題,謝謝專家們解答了我的問題!很開心。 Mina的背景為金門橋太棒!畫龍點睛之巧.........
 
專家:
劉鐵榜 醫學博士 主任醫師
研究生 /博士後導師
深圳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深圳市康寧醫院院長
深圳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海外華人安心行動項目 負責人
•中國醫師協會第四屆“傑出精神科醫師獎”獲得者
•中國醫師協會精神科醫師分會副會長
•中華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全國常委
•中國神經科學會精神病學基礎與臨床分會常委
•廣東省醫師協會精神科醫師分會主任委員
•廣東省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
•粵港澳大灣區精神科醫師聯盟首任主委
•《中華精神科雜誌》編委
 
馮徵 醫學學士 副主任醫師
深圳市援鄂心理醫療隊專家
 1994年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精神衛生系,從事精神科臨床及心理諮詢與治療工作十餘年。對各類精神病性障礙、心境障礙、焦慮障礙、應激相關障礙的診斷及治療有較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擅長情緒障礙的治療、幼兒心理指導及親子關係的分析與指導。
 
主持:
李適萍Mina Li
*美國西岸著名主持人
* KTSF26電視台公共關係總監
*同事縱橫/溫馨傳萬家主持人
*北加華人媒體協會第一副會長
*金門女子(慈善)公寓副會長
*華人社區健康資源中心董事
*美國心臟協會華人分會董事
* 2010年傑出海外華人獎
*華裔精神健康2017年年度最佳媒體推廣人士獎
 
主辦單位:
美國華裔精神健康聯盟
Mental Health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Communities (MHACC)
深圳市精神衛生中心
深圳市康寧醫院
 
第一場講座文字整理版:
 
Mina:劉院長,疫情之下,大部分病人的心理會存在哪些問題?
 
劉鐵榜:眾所周知,新冠肺炎傳染性非常強,重病也較多,防控工作有很多不確定的地方,容易讓我們防不勝防。因此在疫情巨大衝擊之下,給病人帶來的恐慌和心理衝擊是非常大的。病人可能會出現各種心理症狀,例如感到不安全、焦慮、恐懼,甚至疑神疑鬼。他們會把疫情看得過分嚴重,會對接受治療存有疑慮,對生命即將消失的恐懼感非常強烈。尤其是當他們目睹其他人接受全身插管、人工肺的治療時,聽著工作人員很急促的腳步時,都會引起嚴重的心理反應。他們會睡不著覺,吃不下飯,頻繁找醫生敘述,或者是希望得到醫生的幫助,依賴性會增加。少數的病人嚴重的時候會有行為舉止失控。例如曾經發生過有病人自認為沒有得到及時救助而做出咒罵醫務人員、吐口水等不理性的行為。有些病人在恐慌之下會拔掉自己的輸液管,甚至拒絕接受治療。
我院心理醫療隊援鄂過程中,篩查發現超過1/3的病人有心理問題、行為問題,需要心理專家進行處理。所以心理醫生、精神科醫生加入到多學科救治工作團隊,對病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Mina:馮徵醫生,您曾在武漢當地救治新冠肺炎病人,您能跟我們分享一下您的所見所聞嗎?
馮徵:當我們坐在去武漢的高鐵上時,覺得那是最嚴峻的時候,沒那麼多顧慮。一下火車就全副武裝,包括手套、帽子、口罩全部戴得整整齊齊的。
到了武漢以後,前幾天都在接受個人防護培訓,做好所住酒店房間裡面的分區,大家都特別認真,這種認真其實就是在特別緊張,甚至是對恐慌的警示下驅使的。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緊張,才會讓我們特別重視這個事情,小心翼地去應對。
 
Mina:當您知道被安排到去武漢的時候,有沒有覺得害怕,心裡有沒有恐懼?有的話,您是怎麼樣克服這些心理障礙的呢?
馮徵:心裡還是會怕的,我當時一聽到這個消息,有一瞬間頭腦是​​空白的。但是首先我覺得害怕是正常的,但是這也是我們應該去做的事情。如果大家因為害怕而不去做,這個事情可能變得糟糕。同時,害怕並不表示我們對它完全沒有辦法,如果我們做好防護的話,是能夠和危險保持一定距離的,所以我們帶著害怕去武漢,但通過培訓,與當地的工作人員和志願者接觸後,慢慢地害怕的情緒就消失了。
有一件印象特別深刻的事情。 2月26日下午我跟同伴們去漢陽區城管局,給環衛工人做團體心理輔導。第2天也就是27日他們就要進方艙工作,負責艙內清潔。做團體心理輔導時,我能感受到他們的緊張和害怕。所以在做團體舞蹈的過程中,我會讓他們一起來交流,一起討論即將面臨的問題,或者一起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反而是我受到他們很大的鼓舞。我問他們,第一批進方艙的同事們有沒有感染?他們說沒有。我說很好,你們的同事都沒有感染,一定有很好的防護經驗,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也會有專家指導,好好執行專家的要求,就能保護好自己。後來我聽說他們進入方艙以後工作狀態都很好,也都全部安全地出來了。
 
Mina:劉院長,對一般民眾來說,很多時候覺得不開心、壓力很大,但是不知道自己其實精神狀況出現了問題,那應當如何來定義自己的精神狀態?
劉鐵榜: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馮徵醫生剛才也講了,害怕和恐慌是我們面對威脅時,正常、普遍的心理反應。那麼從我們心理專家的角度來講,當我們面對一個危險的時候,有適度的恐慌,實際上是一件好事。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適度恐慌會讓我們提高警惕、改變行為,讓我們更加註重防範,讓我們能夠去尋找周圍的資源,採取一些防範的措施,來幫助我們克服恐慌,讓我們真正獲得安全。不應該一味地說不要怕,更重要的是怎麼樣來解決自己的怕,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但是我們強調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度,當您的恐慌、焦慮超過一定限度時,那說明是異常情況了,就需要尋找專業的幫助,撥打熱線電話或看心理醫生。
 
如何給正常與異常劃定一條線呢?
一是超過限度。比如說我們沒有得新冠肺炎,現實也沒有這種威脅和危險,但是我們過度了,把芝麻看成西瓜,即使沒有生命之憂,但是就是覺得自己要死了。這種超過了一定限度的看法,這就是異常了。
二是妨礙正常生活。當害怕的情緒影響到了生活,人變得坐立不安、惶恐不安,頻繁反复地找醫生;或者是已經徹夜不眠,沒有辦法吃飯、正常社交等。有的人可能會出現更嚴重的情緒反應,可能認為自己得了新冠肺炎,還要接受搶救和大量的治療,還不如不活了,這顯然就是異常。
三是出現不理性的行為。比如破壞行為、暴力行為、攻擊行為,這都是說明在壓力之下,心理系統已經崩潰,這時也需要專業的幫助了。
 
Mina:面對電視或互聯網或社交媒體上湧現大量的疫情信息,產生恐懼情緒時,應該怎麼辦?
馮徵:現在有很多的恐懼好像不是直接由新冠肺炎引起的,反而是由我們對這個病的認識和態度引起的。其實從新冠肺炎本身來說,相比10多年前的 SARS來說,實際上它的死亡率是更低的。但是因為現在各種信息傳播更豐富更發達,如果過多地傳遞讓人害怕的信息,確實會傳遞令人恐懼的情緒。大家在傳遞信息或接收信息的時候,要先做一個篩選,有一個判斷。當自己無法判斷時,可以選擇接受更專業的、可信度更高的媒體或者是專業人士的說法。
 
Miina:對於一般民眾來說,怎樣辨別和判斷真假消息,您有什麼建議嗎?
馮徵:主要看消息的來源,一是媒體,從可信度高或者平時傳遞信息更客觀的媒體報導中獲得信息;二是專業人士,從更專業的渠道和平台獲取信息,比如我們醫院提供的安心服務平台,有很多專業人士通過熱線或者平台來幫助大家,更加正確且科學地來看待不安情緒,讓大家有更好的途徑,得到一些更客觀的、更科學的認識。
劉鐵榜:我想這個問題除了馮徵醫生剛才講的兩點,從權威的渠道、可信的媒體獲取信息,以及當自己有疑問的時候可以請教專家或專家朋友。另外我想補充兩點,第一點是我們要了解媒體追逐新聞的心理,媒體往往會報導負面或者富有刺激性和創傷性的新聞,因為這些新聞更能吸引眼球,所以我們公眾在看新聞的時候,就一定要想到這種傳播者的心態。
第二點是公眾對於負面信息更敏感的心理,當我們自身處在一個危險中或災難發生的時候,這種負面的信息會更加吸引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去獲得安全感,當我們覺得形勢一片大好,人就會失去警惕性。當看到很多的事情以後,應該從中吸取教訓。
在我們了解這兩種心理後,我們就要能平衡自己。我們常常講,事情要比媒體說的可能還要好一點,比自己感覺到的可能還要好一點。其實我們焦慮恐懼的事情95%都不會發生,只有5%發生。那麼為什麼會這樣?是因為我們注意到了這些不好的東西,我們採取了防範的措施,使那些讓我們焦慮的危險最後沒有發生。除此以外,專家很重要,在中國大陸,我們就听鐘南山院士怎麼說,聽曾光教授怎麼說,聽張文宏教授怎麼說。從權威的渠道,知名的專家、權威的媒體獲取資訊,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正確地客觀地來判定到底發生了什麼,沒有發生什麼,我想這個非常重要。
 
Mina:那請問疫情之下,如何能克服恐慌、恐懼呢?
馮徵:從個人經驗而言,面對疫情,我們都是害怕的,甚至於是恐慌的,但是我們不能被這種情緒控制。那如何改善或者減輕恐慌情緒呢?
一是調整認知,改變我們對事情的看法,如果它看起來很可怕,沒辦法克服,沒辦法戰勝,那麼這種認知本身就會加重我們恐慌的情緒,但是如果我們調整對疾病的看法,那麼可能我們的恐慌情緒就會減輕。
二是改變行為,就像主持人提到的,大家控制不住的去看疫情消息,為什麼?假設你確實什麼事都不做,沒有心思去做任何事情,或者很無聊的時候,你自然而然地就更多關注疫情消息了。但是如果說你在家裡面有很多家務要做,或者有感興趣的事情做,那麼你的注意力就不在疫情信息上了。即使在情緒不受控制的情況下,去做該做的事情,你就能感受到這個情緒是在變化的。
劉鐵榜:怎麼樣來戰勝恐慌情緒呢?我想最重要的第一點是消除讓我們恐慌的原因,做出有效行動。例如懷疑自己得了新冠肺炎,接觸到發燒、咳嗽或被診斷為新冠肺炎的人,這個時候我有恐慌,我最需要做的事情是趕忙獲得專家的幫助,可能需要去隔離自己,做核酸監測等,來證明我是否得病,才不會因為疏忽大意,失去早期診斷、正確處理的時機。第二點是尋求幫助。假設消除了這個原因,還存在恐慌,這個時候您可能需要通過心理熱線等方式進行諮詢,專家會給一些建議和幫助。但如果專家的建議和幫助,親人朋友的安慰和幫助依然無法讓自己克服恐慌,那可以見見醫生了,不排除使用一點點藥物來幫助我們度過這個艱難時期。所以我們不妨把這些措施用足了,根據自己的情況來採取不同的辦法消除恐慌。
 
Mina:很多人覺得在家裡跟家人相處久了就會產生很多矛盾,麻煩你們講一下應當如何解決這種狀況?
劉鐵榜:在現代社會我們習慣了工作日早出晚歸,我們把大量的時間用在工作崗位上,跟家人的相處時間有限,有時候即便有些矛盾,可能被轉移了、掩蓋了,或者推遲了。但現在我們的煩惱,對別人的不滿,可能會暴露出來,我們會失去耐性。
所以我強調第一點是產生日久生厭的情緒是一種正常的反應。大家每天做著同樣的工作,講著同樣的話,見著同樣的人,沒有外部刺激和外部的新鮮空氣、新鮮的人和事情進入,的的確確會讓我們發生摩擦、產生矛盾。所以每一位家庭成員都要認識到這一點,才可能改變這一點。第二點是知道危中有機,抓住成長的機會。把天天在一起變成一個改變自己的機會,讓自己成長。我舉一個例子,我岳父和岳母在疫情之前來到了深圳跟我們住在一起。有一天我岳父母說,這個疫情讓他們感到了滿足,因為過去30年都沒跟女兒講這麼多話,一起做這麼多事情。但是從我太太的角度就不一定有這樣的感覺了,為什麼?因為她心裡還牽掛著工作。但當她聽到老人的表述以後,她會覺得自己過去有忽略,在未來的日子裡,她要更多的去問候和陪伴父母。這就是我們家庭和家庭成員都在改變自己,在成長,適應新的生活。還有一個例子,我的一個朋友,因為上網課的問題,與孩子發生衝突,他發現孩子沒有好好學習,就生了很大的氣。發生衝突以後,他們夫妻倆就非常的害怕,不明原因。我告訴他們長時間呆在一起,由小矛盾變成大矛盾,發生衝突是正常的。這個時候應增進親子之間的了解,與孩子互動,甚至和孩子一起參與,了解孩子為什麼會厭煩網課?也可以建立一種監督機制,監督他、鼓勵他。在這個過程中,家庭成員的互動、家庭的職能、功能會不斷完善,家庭就在成長。
馮徵:疫情不是導致我們出現家庭問題的原因,而是說在疫情下,長時間近距離相處,會導致之前存在的一些問題表現出來或是強化了,使衝突更加直接了。同樣這也是一次機會,這麼長的時間大家待在一起,如果有意願或者想要去改變這種狀況,那麼有時間大家好好來面對。就是說可能之前積累的一些家庭問題,大家可以從各個方面各個渠道來想辦法面對這些問題,解決問題,不管是從各自的成長,或者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Mina:居家抗疫的過程中,許多單身人士感到很孤獨、很痛苦,在這方面你們有什麼建議?
馮徵:確實是一個很常見的問題,因為我們人類是一個社會性的動物,我們需要交流,需要情感上的共鳴,這是我們的一個心理的需求。如果長期獨處,長期生活在封閉的場所裡面,確實使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就會給我們帶來煩惱,甚至可能造成心理上的問題。我們在武漢援助時,每個人單獨住在一個房間,除了工作時間出去以外,其他的時間都呆在這樣一個房間裡面,我也體會到孤獨的感覺。為此我有兩個建議:一是利用發達的互聯網。通過互聯網跟親人、朋友或周圍的人來交流。在援助武漢的日子裡,我們醫療隊的隊員會每天運動打卡,需要把運動打卡的視頻傳到聊天群裡面,和大家分享,互相監督;通過網絡視頻聊天這種新方式來交流。二是保持安全距離。我們可以見面,但是不要有特別密切的接觸,當時我們在武漢為醫務人員提供團體心理治療時,會把大家聚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一個空曠的、戶外的環境,戴著口罩,沒有密切的接觸,以這種方式增進大家交流。
劉鐵榜:對於單身人士,我有三個建議。
第一點是保持聯繫。要與親人建立聯繫,讓親人知道自己是安全的。
第二點是獲取必要信息。要了解周圍的一些資源,比如說就醫信息,志願者相關信息,以備自己在需要的時候能夠得到幫助與支持,不至於孤立無援。當狀況突發時,能夠及時地把自身的信息傳播出去,獲得他人的支持和幫助。
第三點是保持對周圍環境的關注。自己所在城市的疫情情況如何?儘管單身居住,也要對外部世界有足夠的了解。正如馮徵醫生所講,我們不是孤立的個體,我們要對周圍的生存環境、社會環境,包括眼下的疫情,我們要有了解、有認知,這是很重要的。
 
觀眾問:現在我在家做運動,但是運動量不夠大怎麼辦?有什麼建議呢?
劉鐵榜:這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要適應一個改變了的環境。比如說習慣長跑的你,在狹小的空間裡,可能需要有一些新的方式、新的模式。過去要跑幾英里,現在在家可以原地跳原地跑,或者徒手操等等方式,使自己保持足夠的運動量,通過用一些新的方式和方法,去適應環境的變化。
 
觀眾問:長期隔離在家,覺得空間太小了,會有點喘不過氣來,怎麼辦呢?
馮徵:透不過氣可能是一種主觀感覺,實際上是因為我們想出去。希望能夠接觸到更廣闊的世界,或是跟以前的生活習慣有關係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先了解自己的需求,如果確實希望能跟外界有更多接觸,那麼我們可以用新的方法代替,滿足自己的需求。比如透過窗戶看世界,也可以通過網絡與外部世界、外面的人進行聯繫、交流。不要只想著以前的生活方式,而是嘗試新的方法,體驗新的方法帶來的感受和改變。
劉鐵榜:長期隔離在家,對精神健康是不利的,對身體健康也是不利的。我想除了被隔離者自身要做出努力以外,政府的專業機構、專業人士,包括我們精神心理專業的人士,在居家隔離、長期隔離的情況之下,如何來保持心身的健康,會是我們面臨的新挑戰和任務。因為眼下只是短期的隔離,隨著疫情的發展,我們應該能夠預見居家隔離在一定的時候會要解除。那麼我們要保持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在新的環境之下,發現相應的隔離技巧。
 
觀眾問:像強迫症一樣,會控制不住地看疫情信息,總是思前想後,嚴重的時候晚上也睡不著覺,這時應該怎麼辦?
劉鐵榜:
一是主動的轉移。把自己的注意力主動轉移到其他方面去,如果能做到是最好的,如果做不到,可以嘗試製作日程表的方法,把工作的日程、生活的日程,排列出來,比方說幾點鐘到幾點鐘,做些什麼,通過執行時間表來強迫自己轉移。
二是被動的轉移。與他人約定,通過他人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避免一個人待著,可以和家人一起洗碗,可以一起演奏音樂,與親友保持交流等等,避免自己始終處於思前想後的狀態,久而久之,一種新的模式就會建立。
三是尋求專業幫助。如果已達到強迫症的標準,就需要得到專業的幫助。
 
觀眾問:看負面的消息感到很絕望,甚至崩潰,在這種情況之下,是不是應該要看醫生?或者有什麼方法自救嗎?
劉鐵榜:是的,這時需要去看心理醫生,在加州有很好的心理和精神專業服務,心理崩潰了,一定要早日去尋求醫療的幫助。
馮徵:如果真的已經到了崩潰的程度,而且剛才也提到,如果已經嚴重的影響了生活和社會功能,或者覺得自己確實沒有辦法改變,有很強烈的痛苦和感受的話,應該盡快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當你崩潰的感覺是一種無能為力的感受時,可以通過一些行動找回自己掌控感。
一是從小事做起。不要想著自己能夠一下子改變現狀,而是先從現在力所能及的一些小事情做起;
二是增強自信心。在戰略上蔑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對於新冠肺炎,我們不要太害怕,在戰術上要重視它,要知道怎麼樣做好防護,知道哪些事情會讓我們遠離危險,認認真真地做,從細節、小事情上做好。
 
觀眾問:自己現在活在痛苦中,要如何才能走出痛苦呢?
劉鐵榜:如何走出痛苦?第一是等待。因為時間會撫平我們的創傷,人有巨大的適應潛能,我們能夠在周圍的幫助之下,一定是能夠走出來的,所以等時間到了,我們自然就會走出來。第二是尋求幫助。親人的幫助、朋友的幫助,專業機構、心理專家、精神專家的幫助,需要時可以服用藥物。第三是參與生活。不要總是沉浸在痛苦之中,參與到社會生活、家庭生活、日常社交,有助於我們走出,最好的是做喜歡的事情,把痛苦忘記,把注意力放到一件有意義的事情上去。
 
觀眾問:自己的朋友“全副武裝”採購,從頭到尾消毒,無法消毒的物品放在車庫兩天才拿回家裡,朋友的這種行為屬於過度防護嗎?
馮徵:從專業的角度來說,防護可能是過度的,但如果過度防護能帶來心理上的安全感,且不影響生活,不造成身體傷害的話,過度防護不存在太大問題的,但需要正確地使用消毒劑,或者採取其他方式達到消毒的目的。可是如果他們自己覺得麻煩又很痛苦,卻又一定要這樣做的話,這時需要跟他們探討如何才是更恰當的防護措施了。
 
觀眾問:應該如何跟孩子們說明疫情情況?因為孩子們看到許多新聞,對疫情感到恐慌、沮喪。
劉鐵榜:
第一是跟孩子講出真相。告訴這個孩子疫情可能會導致的結果以及疫情的影響有多大。可以比較概略地跟孩子解釋,而不是掩飾真相,欺騙孩子。增加孩子對疫情、對世界的了解,也讓他知道生活就是這樣的,讓他明白生活中會有好消息,也會有不盡人意的一些地方。
第二是告知孩子應對方法。家長更多地告訴孩子眼下應該要做的事情,比如說我們要保持社交的距離,外出的時候戴口罩,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盡可能的呆在家裡等等。把這些事情要很明確無誤的告訴他,讓他來去執行,要保證這些事情能夠得到執行。
第三是給予孩子安全感。提前給孩子講災難,讓他在災難中成長,同時告訴他眼下的措施都只是暫時性的,疫情在未來一定會好轉,世界會變得更好,不要讓孩子因為疫情而喪失了對這個世界和對生活的信心。
第四是做好孩子的榜樣。家長要表現出信心,表示家庭有力量、有資源對抗疫情,示範給孩子看,帶他一起尋求幫助、了解信息,克服心理困難和困惑。
馮徵:
一是注意與孩子的交流方式。太過理性的交談,對於他們來說可能會比較難接受,用小孩子聽得懂的語言及他們比較容易接受的方式跟他們交流。可以通過講故事、繪畫等方式,讓他們更好地理解現在世界在發生什麼,有怎樣的危險,或者要注意什麼。
二是言傳身教。家長首先要處理或者調整好自己焦慮、緊張的情緒,使自己真正對將來的生活、現在的處境,充滿信心和辦法,這樣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對孩子造成積極的一個影響。
 
 
謝謝大家觀看。
 
 
 
風雨同路,何曾異鄉——疫情心理持久戰】 第一場
 
風雨同路,何曾異鄉——疫情心理持久戰】
 
美國華裔安心行動 系列線上公益講座
 
第一場 疫情下的心理防護
 
        目前,在美華人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挑戰,社區心理防線變得脆弱,有情緒障礙的病友們和家庭更加雪上加霜。在疫情蔓延的困難時刻,美國華裔精神健康聯盟MAHCC邀請深圳市康寧醫院(深圳市精神衛生中心)劉鐵榜院長和抗疫“心理”前線——援鄂專家團,強大陣容為海外華人提供幫助和支持,分享其寶貴的經驗和專業知識。
 
主要針對疫病情恐慌情緒下的朋友:解釋應激反應,分析僥倖心理,疫情干擾下家庭關係的調整等;針對隔離治療的新冠肺炎心理安撫要點和照顧者心理調適手段,參照大陸成功干預實例,戰勝持久的應激狀態的建議。
 
視頻請點擊:
文字版請看下面
 
分享部分觀眾的點評:
 1.講座太棒了,受益良多,非常感謝!
 2.劉院長舉例和馮醫生提到的危機,危險和機會,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提醒。願大家視危險為機會,把握居家隔離與最親的人相處的機會,善待家人,疏導孩子 ,讓小家變得更溫馨和睦,社區因此而更興旺和諧。
 3.適應變化,做出因應變化的改變,不能因循守舊-開發新的正常生活方式!劉院長說得太好!
 4.這個講座太及時啦!解答了我很多的疑惑。謝謝專家們。
 5.特別喜歡馮醫生說話的聲音。特別喜歡她說改變情緒是不容易的,但是可以用改變認知和改變行為來影響情緒。讓我很有啟發。
 6.謝謝主持人,謝謝劉院長和馮醫生,我們一家四口在家聽到您們的直播,茅塞頓開,我們決定重新建立一種新的家庭模式。非常感謝。
 7.真的好棒喜歡這種風格!感覺嘉賓回答問題都好貼心。謝謝你們。
 8.戰略上要藐視敵人,戰術上要承認敵人。給馮醫生點贊
9. 真不簡單,能在地球另一面找到這麼棒的專家團隊感謝專家們與海外華人分享他們的專業知識和體會,我們受益很大。
10. 寶貴的一課!謝謝Mina問了我提出的問題,謝謝專家們解答了我的問題!很開心。 Mina的背景為金門橋太棒!畫龍點睛之巧.........
 
專家:
劉鐵榜 醫學博士 主任醫師
研究生 /博士後導師
深圳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深圳市康寧醫院院長
深圳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海外華人安心行動項目 負責人
•中國醫師協會第四屆“傑出精神科醫師獎”獲得者
•中國醫師協會精神科醫師分會副會長
•中華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全國常委
•中國神經科學會精神病學基礎與臨床分會常委
•廣東省醫師協會精神科醫師分會主任委員
•廣東省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
•粵港澳大灣區精神科醫師聯盟首任主委
•《中華精神科雜誌》編委
 
馮徵 醫學學士 副主任醫師
深圳市援鄂心理醫療隊專家
 1994年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精神衛生系,從事精神科臨床及心理諮詢與治療工作十餘年。對各類精神病性障礙、心境障礙、焦慮障礙、應激相關障礙的診斷及治療有較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擅長情緒障礙的治療、幼兒心理指導及親子關係的分析與指導。
 
主持:
李適萍Mina Li
*美國西岸著名主持人
* KTSF26電視台公共關係總監
*同事縱橫/溫馨傳萬家主持人
*北加華人媒體協會第一副會長
*金門女子(慈善)公寓副會長
*華人社區健康資源中心董事
*美國心臟協會華人分會董事
* 2010年傑出海外華人獎
*華裔精神健康2017年年度最佳媒體推廣人士獎
 
主辦單位:
深圳市精神衛生中心
深圳市康寧醫院
美國華裔精神健康聯盟
Mental Health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Communities (MHACC)
 
 
主持人問:劉院長,疫情之下,大部分病人的心理會存在哪些問題?
劉鐵榜:眾所周知,新冠肺炎傳染性非常強,重病也較多,防控工作有很多不確定的地方,容易讓我們防不勝防。因此在疫情巨大衝擊之下,給病人帶來的恐慌和心理衝擊是非常大的。病人可能會出現各種心理症狀,例如感到不安全、焦慮、恐懼,甚至疑神疑鬼。他們會把疫情看得過分嚴重,會對接受治療存有疑慮,對生命即將消失的恐懼感非常強烈。尤其是當他們目睹其他人接受全身插管、人工肺的治療時,聽著工作人員很急促的腳步時,都會引起嚴重的心理反應。他們會睡不著覺,吃不下飯,頻繁找醫生敘述,或者是希望得到醫生的幫助,依賴性會增加。少數的病人嚴重的時候會有行為舉止失控。例如曾經發生過有病人自認為沒有得到及時救助而做出咒罵醫務人員、吐口水等不理性的行為。有些病人在恐慌之下會拔掉自己的輸液管,甚至拒絕接受治療。
我院心理醫療隊援鄂過程中,篩查發現超過1/3的病人有心理問題、行為問題,需要心理專家進行處理。所以心理醫生、精神科醫生加入到多學科救治工作團隊,對病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問:馮徵醫生,您曾在武漢當地救治新冠肺炎病人,您能跟我們分享一下您的所見所聞嗎?
馮徵:當我們坐在去武漢的高鐵上時,覺得那是最嚴峻的時候,沒那麼多顧慮。一下火車就全副武裝,包括手套、帽子、口罩全部戴得整整齊齊的。
到了武漢以後,前幾天都在接受個人防護培訓,做好所住酒店房間裡面的分區,大家都特別認真,這種認真其實就是在特別緊張,甚至是對恐慌的警示下驅使的。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緊張,才會讓我們特別重視這個事情,小心翼地去應對。
主持人問:當您知道被安排到去武漢的時候,有沒有覺得害怕,心裡有沒有恐懼?有的話,您是怎麼樣克服這些心理障礙的呢?
馮徵:心裡還是會怕的,我當時一聽到這個消息,有一瞬間頭腦是​​空白的。但是首先我覺得害怕是正常的,但是這也是我們應該去做的事情。如果大家因為害怕而不去做,這個事情可能變得糟糕。同時,害怕並不表示我們對它完全沒有辦法,如果我們做好防護的話,是能夠和危險保持一定距離的,所以我們帶著害怕去武漢,但通過培訓,與當地的工作人員和志願者接觸後,慢慢地害怕的情緒就消失了。
有一件印象特別深刻的事情。 2月26日下午我跟同伴們去漢陽區城管局,給環衛工人做團體心理輔導。第2天也就是27日他們就要進方艙工作,負責艙內清潔。做團體心理輔導時,我能感受到他們的緊張和害怕。所以在做團體舞蹈的過程中,我會讓他們一起來交流,一起討論即將面臨的問題,或者一起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反而是我受到他們很大的鼓舞。我問他們,第一批進方艙的同事們有沒有感染?他們說沒有。我說很好,你們的同事都沒有感染,一定有很好的防護經驗,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也會有專家指導,好好執行專家的要求,就能保護好自己。後來我聽說他們進入方艙以後工作狀態都很好,也都全部安全地出來了。
主持人問:劉院長,對一般民眾來說,很多時候覺得不開心、壓力很大,但是不知道自己其實精神狀況出現了問題,那應當如何來定義自己的精神狀態?
劉鐵榜: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馮徵醫生剛才也講了,害怕和恐慌是我們面對威脅時,正常、普遍的心理反應。那麼從我們心理專家的角度來講,當我們面對一個危險的時候,有適度的恐慌,實際上是一件好事。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適度恐慌會讓我們提高警惕、改變行為,讓我們更加註重防範,讓我們能夠去尋找周圍的資源,採取一些防範的措施,來幫助我們克服恐慌,讓我們真正獲得安全。不應該一味地說不要怕,更重要的是怎麼樣來解決自己的怕,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但是我們強調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度,當您的恐慌、焦慮超過一定限度時,那說明是異常情況了,就需要尋找專業的幫助,撥打熱線電話或看心理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