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安心行動 第二場【風雨同路,何曾異鄉——疫情心理持久戰】
2020-04-25 23:24

【風雨同路,何曾異鄉-疫情心理持久戰】
美國華裔安心行動系列線上公益講座
第二場疫情下的患者保健
目前,在美華人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挑戰,社區心理防線變得脆弱,有情緒障礙的病友們和家庭更加雪上加霜。在疫情蔓延的困難時刻,美國華裔美國人精神健康聯盟MAHCC邀請深圳市康寧醫院(深圳市)精神衛生中心)劉鐵榜院長和抗疫“心理”前線-援鄂專家團,強大的為海外華人提供幫助和支持,分享其寶貴的經驗和專業知識。
講座內容:在疫情和強烈精神創傷衝擊下,加重了精神障礙患者病情變化。如何避免雪上加霜,讓患者穩定病情,安然度過。
文字版請看下面
分享部分觀眾的評論:
1.講座很棒,受教了!對我非常有幫助:情緒是人的正常反應;要找出這些情緒後面真正的心理需要,然後採取行動。謝謝專家們!
2.熊醫生提出“心理支持無處不需,心理協助無處不在。”說得真好!
3.謝謝回答了我的問題。我媽媽老問吃藥沒有,讓我情緒煩躁不安。謝謝李主任提醒我們身邊最愛我們的人,無時無刻不給我們心理支持,只是有時方式並不得當。主任三點建議,讓我深有感觸。一是,媽媽對孩子來說關心是需要的,只要不過度,需要溝通;二是,孩子也要關注媽媽的情緒,甚至可以把藥交給媽媽管理;三是,跟媽媽懷孕疫情和我在美留學的情況,讓媽媽放心。謝謝專家這麼好的建議。
4.看完了!今天的講座有收穫!專家提出的居家運動建議,值得推薦。患者適當運動,可減少四分之一的發病率。動作的兩點原因。這些運動可以與家人,朋友一起做,既有樂趣,也增強彼此理解和了解。喜歡!
5.聽了李主任和熊主任的建議,感覺受益匪淺。感謝專家和一玲女士的辛苦付出,感謝患者提出有價值、有借鑒意義的問題,我很大收穫。感謝所有台前幕後的工作人員!有這樣高水平的你們守護著我們,我們一家真的很安心!
6.今天熊醫生解決關於抑鬱症患者玩遊戲的問題,覺得特別有幫助。以前總是認為遊戲就是不好的東西,容易上癮,現在感覺應該更客觀的去看待這個問題。他說的抑鬱症患者本來就缺乏能動性,適當運用遊戲激發抑鬱症患者的能動性,真的是一種考量。非常感謝專家的啟發。
7.公開討論精神問題!衷心點贊!感謝你們一直努力盼繼續!
8.李主任講的共病概念,應該讓我媽過來聽一聽,這樣她就能理解老爸很多的行為了。謝謝專家們的指導。
......
專家:
李學武 醫學碩士 主任醫師
深圳市援鄂心理醫療隊隊長
擔任廣東省法醫學會法醫精神病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華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第五屆委員會青年委員會委員
中華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司法精神病學組委員
一直從事精神醫學臨床、精神醫學鑑定和心理諮詢等工作,有較為豐富的重性精神病及輕性神經症等的臨床診斷、治療、康復及心理諮詢工作經驗。近幾年來一直在法醫精神病司法鑑定所從事各類精神醫學的鑑定工作, 具有豐富的臨床診斷和鑑定經驗
熊海兵 醫學碩士 副主任醫師
深圳市援鄂心理醫療隊專家隊員
自2004年開始從事精神科臨床教學及管理工作。曾參加中美高級精神分析持續培訓、中美客體關係理論與家庭治療培訓(夫妻治療及家庭治療、性關係)等
技術專長:擅長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及物理治療相結合治療抑鬱症、焦慮症、睡眠障礙、精神分裂症及各種精神科疑難疾病
主持:
彭一玲 Elaine Peng
美國華裔精神健康聯盟 創辦人和執行長
精神健康倡導者和教育者
多項華裔精神健康項目開發者
2016年NAMI全美精神健康多元化推廣獎
2017年NAMI加州精神健康多元化推廣獎
2018年加州議會社區英雄
KTSF 26 社區英雄
主辦單位:
美國華裔精神健康聯盟
Mental Health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Communities (MHACC)
深圳市精神衛生中心
深圳市康寧醫院
第二場講座文字整理版:
Elaine:在疫情的衝擊下,我們聯盟的求助電話比平時增加了三分之一,不知道兩位在疫區有沒有什麼體驗和經歷?
李學武:在接到國家衛建委下達的支援任務以後,在支援武漢的過程中,國家衛健委、精神心理方面的專家團隊根據感染新冠肺炎的嚴重程度,或者疫情對個人應激反應的強度,對人群進行了分類,分為4級。
第1級是新冠肺炎患者、一線工作的醫護人員、疾控人員和其他防疫工作人員,他們的心理壓力和應激程度最重。第2級是輕症患者,或者親屬因新冠肺炎去世的人群以及精神障礙患者。精神障礙患者本身很容易受社會心理、社會生活事件的影響,會出現病情波動。第3級人群是一、二線抗疫工作人員的親屬,或者說是救援後方。包括除武漢、湖北以外的其他城市投入一線的工作人員,他們也承受著同樣的印記。第4級人群就是隔離在家的人或者說易感人群。那麼我們可以看到精神障礙患者的級別還是比較高的。
另外對我們每個個體來說,這4個級別可能隨時改變,比如說我們的親屬發生了其他變化,那麼個體的應激度也會增加,大家可以用這個標準跟自己的情況做一個對照,如果有這些情況又出現相應的心理問題,那麼就需要尋找精神科醫生的幫助了。
我們到武漢支援後,發現新冠肺炎患者因本身患有疾病,且治療時間會比較長,或者他比較擔心自己治療的效果,因此會出現焦慮、恐懼的情緒,還有失眠症狀。一線醫護人員希望病人盡快康復,但疾病的治療又很複雜性,甚至有些病情不可預測性,這些會對一線醫務人員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他們會出現睡眠問題,甚至會出現應激情緒反應等。以上情況都需要我們精神科專業醫生去處理。
熊海兵:前面李主任講了4級人群。實際上在武漢,人群主要分為三大類。
第1類是新冠肺炎患者,伴有精神心理問題,但是還不能被定義成是心理疾病,患者只是出現了抑鬱問題、睡眠問題等。
第2類是一線醫護人員,保證他們的心理健康,才能夠讓他們以更好更飽滿的精神、更充沛的精力,治療新冠肺炎患者。
第3類是現場志願者、後勤保障人員等,我們也要為他們提供心理支持和幫助。到武漢後,讓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是醫護人員在新冠肺炎患者收治病房裡面都是全副武裝,身著防護服、隔離衣、手套、帽子、口罩。所以我們每次進到病房和患者溝通時,首先是做好個人防護。在做好個人防護的前提下,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心理疏導和心理援助,甚至危機干預,這都是給他們帶來更多心理力量的行動。開展患者一對一治療的同時,我們也會組織團體心理輔導和放鬆訓練。
Elaine:之前聽李學武主任說過,疫情是可防可控的,4.2萬名援鄂的醫護人員中無一例被感染。請李主任介紹一下。
李學武:我們這一次全國各地共有4.2萬的醫護人員去支援湖北,現在大家基本上都已經返回,沒有發現有醫護人員感染。 3月22號我們醫療隊從武漢返回深圳後共做了4次核酸檢測,包括血清等抗體檢測,結果都是陰性。因此我們一定要做好防護,比如說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一定要把口罩戴好;盡量不去接觸周圍的物品,養成經常洗手的習慣等等。
Elaine:請問精神上的問題會導致軀體有反應嗎?有沒有具體例子?
李學武:肯定會有。我們在武漢的時候發現這樣的問題,比如有些患者在新冠肺炎的早期會有呼吸道的症狀,到後期他的核酸檢測可能變成陰性的時候,或者肺部症感染症狀明顯緩解之後,還有病人會有喘不過氣、乏力等軀體不適。但是通過與患者交談了解新冠肺炎和軀體疾病的情況來看,他不適的主訴更像身心疾病的症狀,是以軀體症狀為主的焦慮表現。之前講的第4類人群,如果過分地關注自己有沒有感染新冠肺炎,比如自己有沒有感到乏力?有沒有咳嗽?有沒有覺得呼吸不通暢?當關注過多時,可能會引起應激性的呼吸道症狀,或者體溫升高的症狀。有援鄂醫療隊做了一個初步檢測,當援鄂醫療隊隊員處在應激狀態時,他的體溫可能會比平時的基礎體溫高一點。換句話,當每個人在應激狀態下,可能會出現身體不舒服。
如果從精神專科角度來說,因為心理壓力出現了軀體症狀,這類心身症狀就跟前面的不太一樣,我們的心理壓力往往會導致我們用軀體不適去表達焦慮情緒或者內心衝突。
Elaine:我想問一下李學武主任,當醫務人員穿上防護服時,他就感覺有點缺氧,覺得自己呼吸不過來,那怎樣界定是心理或者精神上出了問題呢?
李學武:援鄂過程中,我們發現醫護人員會有軀體不舒服、睡眠不好等表現,他們的不舒服,是不是比較符合軀體形式障礙的表現,但是出現這些症狀就一定達到心理疾病的程度嗎?不一定。我們通常會通過5個方法判斷,一是對症狀做一個前後對照。二是與一般人對照,就是同類型的人群遇到同一種狀況是否會有同樣感覺。三是對社會功能的影響,比如說有時候覺得自己的睡眠不是特別好,但是第二天仍能很好地與別人聊天交往,也可以正常工作,去完成日常生活,有相當的社會適應能力時,我們不會判斷這是存在心理疾病。四是判斷現時的社會背景、文化背景和最近的生活壓力是否相稱。五是症狀的持續時間,當在失衡狀態做了調整,又達到平衡狀態時,也不會被判斷為心理疾病。
Elaine:現在居家抗疫,有沒有什麼建議給家人?如何跟精神障礙患者相處?
李學武:疫情中,精神障礙患者所處危險級別比較高。但是對於家人來說,第一點是居家是觀察患者的好時機。可以去觀察他病情有沒有變化,有沒有波動?這次疫情對他有沒有影響?我們知道精神障礙的病因大多是生物、心理、社會幾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經過治療患者的病情會有所改善,但是受到現在社會實踐的影響,病情有可能會出現波動、加重或者復發。第二點是保持平常,不要關心過度。家人在與精神障礙患者相處的時候,可以觀察,從內心關注他/她的表現,但不一定要從語言、行動上表現出來,否則可能會給患者造成比較大的心理壓力。
熊海兵:我想補充一點。就是加強分享。分享非常重要。通過分享實現更多的互動。那分享什麼?可以分享有趣的報導、段子、比較感興趣的話題等,或者一起做一些活動。如果家庭關係比較穩定,就沒有必要過多改變或者調整。
Elaine:請問有哪些居家運動適合精神病患者呢?
熊海兵:研究發現,適當運動可以降低抑鬱症發病率,有利於精神病患者的康復。採取什麼樣的運動呢?我個人建議:一是形體運動。如瑜伽等運動。二是冥想運動、肌肉放鬆運動。會在做運動的同時得到放鬆。三是跳舞。這個跳舞是隨意的,沒有任何標準的,也就是指舞動,可以一個人做,也可以和家人、朋友一起做簡單的舞動,特別是與小孩子一起進行,可以增進彼此之間理解、了解和認識。
Elaine:有什麼建議可以幫助患者家庭保證患者病情穩定?
李學武:一是遵醫囑。要遵醫囑做相應的治療,不管是藥物治療、物理治療還是康復治療,甚至是回歸社會生活的方式,從廣義上來說,都是屬於精神障礙治療的一部分。二是家屬要觀察患者病情。注意有沒有病情波動的可能性,如果有,要及早與專業醫生聯繫,向專業人員、專業機構求助。三是家人要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不影響患者規律的生活作息。如基本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包括睡眠等要保持規律性。
Elaine:在運動減少的情況下,患者的飲食有什麼要注意的?
熊海兵:關於飲食問題,患者朋友們在攝入足夠營養成分的同時,一是要注意藥物和食物之間會不會產生相互作用。比如說,我們會建議患者朋友在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的同時,要少喝咖啡、少喝茶、不飲酒等等。二是提高藥物的生物利用度。比如藥物與飯同時服用,攝入所需營養元素等。
Elaine:有一些朋友會擔心藥物的副作用,不敢服藥治療。對此,專家們有什麼建議?
李學武:一是告知服藥的必要性。一般來說醫生會對服藥必要性和服藥副反應做一個說明,然後權衡其中的利弊,給患者做一個詳細的健康教育知識宣傳。二是要把自己服用其他藥物的信息告知醫生。在疫情期間,我們需要關註一點,大家可能為了預防新冠肺炎,會服用很多藥物,包括各種保健品或各種中西醫藥物。那麼這個時間段的用藥情況,一定要跟醫生說明,便於醫生更好地給他選擇藥物,避免對胃腸道、肝腎功能,甚至其他器官造成影響。在援鄂過程中,當新冠肺炎患者出現精神心理問題時,我們會更多地採用心理疏導的方式即通過心理治療去解決。如果確實需要用藥,我們會根據患者目前新冠肺炎治療藥物的情況,進行用藥,盡量減少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
熊海兵:患者和家屬都要充分了解藥物和藥物可能出現的副作用,才能有效地解決患者擔心的問題。一般情況下,醫生給患者開處方藥物時,都會告知藥物可能會出現的不良反應或副作用。患者不要因為副作用或感覺不滿意,就立馬停掉藥物。在醫生指導下,這些情況是可防可控的。怎樣衡量使用藥物的劑量,使用最有效、最大的耐受劑量,還是最小的有效劑量?對於藥物的定量,我們是可以調整的,如果用最小的有效劑量就能控制病情,可以讓患者在穩定病情的同時盡可能減少副作用。患者也要密切觀察自己,感受自己,有不適及時告知醫生。
Elaine:玩遊戲對抑鬱症患者有沒有幫助?
熊海兵: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因為現在玩遊戲是一個普遍現象,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很多人都在玩遊戲。抑鬱症患者會有興趣缺乏、動力不足的問題,所以患者能夠找到自己的興趣點,比如玩遊戲,特別是互動性的遊戲。他可以在遊戲裡面有更多個人成長的經歷,也可以在遊戲裡面與他人分享和互動。因此,我個人認為適當玩些遊戲,是有利於患者改善情緒的。但是如果過度玩遊戲、沉迷於遊戲,導致網絡成癮的話,那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觀眾問:我是一名精神障礙患者,一直堅持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康復狀況不錯,工作也穩定。受疫情影響,自己的作息時間不規律,吃藥時間間隔時長時短。想請教專家,吃藥時間不固定,對我的身體有沒有什麼不好的影響?我應該怎麼樣做?
李學武:從他說的情況來看,用藥時間比較長,在這種情況下,通常來說血藥濃度基本上達到一個較平穩的狀態。出現一兩次不固定服藥的情況,對他這種穩態血藥濃度的影響不會特別大。血藥濃度完全變化也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但是長時間如此的話,可能就會有影響。我們說一天用一次藥還是一天用幾次藥,其實跟藥物的半衰期有關係,如果長時間沒有按照半衰期的規律使用藥物,就會造成一定影響。所以儘管在疫情期間,生活相較於以前不規律了,建議還是要按照疫情期間的生活特點,把服藥的時間固定下來,時間可以跟以前不一樣。比如以前可能睡覺前吃,現在睡覺時間可能往後調或者往前調,那麼吃藥時間也可以做相應調整,每天都保持一定的規律性。
觀眾問:我是一名精神分裂症者,在疫情下我的幻覺增加了,比如看電視時,出現特定畫面或者人物,我的幻覺會增多,這樣是正常的嗎?
李學武:這位朋友是說他以前有過幻覺,經過治療,基本上已經緩解了,他現在又有這種感覺,他認為幻覺再次出現了。那麼從這判斷,這位朋友的病情得到了比較好地緩解,自製力完全,也知道自己的感覺屬於異常情況。如果他的幻覺是在特定環境下出現,而且是特定人物對像或者場景下出現,內容比較固定,沒有接觸之後幻覺就消失了,也就是說這種現實情境的出現具有一過性,這可能是患者的想像性和自我暗示性引起的。我提三個建議:一是避免刺激源的出現;二是不要給自己貼標籤,老是說自己是分裂症患者,這無疑會增加心理負擔;三是注意觀察自己的身體和精神狀況,如發現非常不適可以及時尋求專業幫助。
熊海兵:一是清楚地認識自己產生的幻覺是不是真正的幻覺;二是可以不要過多關注幻聽的感覺,這些聲音可能是自己心裡的聲音,當不再過度關注後,這些聲音可能就會消失。
觀眾問:我是一名雙相情感障礙患者。以前服藥時我沒有喝過酒,但是新冠肺炎在美國這麼嚴重,我突然有想喝酒的慾望,想一醉方休,請問我如何來控制這個慾望?
李學武:關於這個問題,我們要先認識疾病本身。雙相障礙包括情緒障礙的許多患者都會有酒精使用的問題。一是判斷喝酒慾望出現的原因,以前有沒有喝酒的慾望,還是純粹是受疫情的影響,想用喝酒來排解因疫情引起的煩躁情緒。二是根據原因提出針對性的處理方式,如果因疫情引起,我們可以按照戒酒的相關方式去處理。三是要知道用喝酒等不良方式去排解情緒是不可取的。因為雙相障礙患者大多需要用藥,酒精會與使用藥物有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甚至有些藥物可能會增加酒精對人體的作用。以前喝一點沒事,現在可能喝一點點就會讓你身體感到不舒服。四是盡量選擇良性的方式去排解我們的焦慮或者抑鬱情緒,因為不良的方式,可能容易引起酒精依賴。五是適當地傾訴不適和不安,可以跟家人、朋友或者周圍的人交流溝通,也可以把不舒服的感覺寫出來,或者找一個地方大聲喊出來。六是尋找專業的醫生進行諮詢。
熊海兵:雙相障礙的朋友經常會出現物質依賴,剛才僅僅只提到了酒,其實能造成依賴的物質非常多,包括酒、大麻等。所以就像剛才李主任講的,我們還是要通過更良好的方式去排解心中的憂鬱和焦慮。
觀眾問:我是一名患有抑鬱症的留美大學生,母親春節時來看我,因為疫情不能返回中國。母親在家一天到晚關注我的病情,老是問我吃沒吃藥,使我感到煩躁,我該怎麼樣辦?
熊海兵:這個朋友的問題還是比較常見。這其實是一個家庭關係或者親子關係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我有兩個方面的建議:一是關注相處方式變化的原因,摸索相處方式中間的度,作出適當調整。如果相處方式的變化給他們兩個人都帶來不好的感受,那這些感受和情緒是要表達出來的,孩子跟媽媽表達情緒、願望,媽媽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孩子。二是理解母親的行為是關心、關懷的表現。
李學武: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媽媽會不會是因為疫情而出現了比較焦慮緊張的情緒,並把這種情緒表現為關心孩子的行為。所以作為孩子需要關注媽媽的情緒,也可以做一些改變,比如說可以把藥交給媽媽管理,讓媽媽每天按時發藥,那麼媽媽有事情可做,也不用擔心他的吃藥問題。同時,也要讓媽媽有一個傾訴的途徑,主動與媽媽談論疫情的情況或者分享自己學習的狀況、朋友的關係等等。
觀眾問:疫情持久了,總是擔心家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如何才可以調節持續的恐懼和害怕?
熊海兵:一是做好防護和觀察,排除過度恐慌和害怕的原因。可以每日測兩次體溫,觀察家裡有沒有人咳嗽或者發熱等。這樣做在一定程度上能緩解心理焦慮和擔心。二是正確了解疫情防控知識,接受正確的支持,不要聽信道聽途說的新聞消息,給自己增加心理壓力。
李學武:一是認識情緒,要了解到這種情緒反應在當下是普遍的、常見的,這種情緒也會引領我們的思維尋找解決方法;二是做好認知,解決現實困境,疏導不良情緒;三是與人傾訴,在交流的過程中,別人可能會提供許多可以利用的資源,我們要合理利用自己和周圍各方面的資源去解決問題,然後用好的方式緩解,保持我們基本生理、安全、心理的需要。
觀眾問:我兒子有躁鬱症,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他很怕光亮,白天把家裡的窗簾全都拉上,這樣正常嗎?
李學武:從精神心理學專業的角度來看,怕光,可能是聲光敏感,也就是感覺過敏。也有可能是他擔心外面人看到他,還是他看到了自己不想看到的東西,或者光亮讓他產生不好的情緒或感覺等。因此我們要詳細了解他是什麼樣的問題引起的怕光?就要看他怕光的表現跟他以前躁鬱出現的時候是否一致。他焦慮的時候會不會也有這種情況?如果有,我們就要關注他的病情是不是有波動的可能性。另外,我們要跟患者本人詳細地了解一些潛在的東西,如果只是單純的聲光敏感,只是擔心自己會通過某種方式感染新冠肺炎,而產生的過分擔心和焦慮,我們根據產生怕光的原因,有的放矢地做相應的處理。假設患者已經怕到一定要躲在很陰暗的角落,每天的生活都大受影響,這時我就建議他諮詢一下專業機構,與專業醫生交談表達。
觀眾問:現在小孩子不上學,沒有社交,那小孩子的身心健康如何好好保護?
李學武:一是認識到孩子願意進行社交活動。沒有了外出社交的計劃,那麼我們家長居家抗疫期間,可以跟孩子做一些互動,保持孩子的社交性。比如說我們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學習,上一些有趣的網課,學畫畫、學下棋,培養他注意力集中或者人文素質。二是找到孩子的興趣點。跟孩子做遊戲,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找一些他感興趣的遊戲,一起投入進去。三是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我們家長在遊戲的過程中去培養他,怎麼跟周圍人交往,怎麼跟同齡人交往,也可以讓親子關係建立得更好。四是家長使用電子產品要有所克制。不在孩子麵前表現出我們總是在玩電子遊戲等。
觀眾問:可以推薦家長和孩子的互動遊戲嗎?
李學武:一是低年齡段的孩子,我們可以採用像角色扮演這類的互動遊戲,大家共同參與到故事裡面去;二是年齡再大一點的孩子,家長可以與其一起錄製視頻,這樣不僅培養了孩子的思維能力,還可以提高其言語表達能力等,這樣的互動也非常好,而且是一件非常有意義事情。
觀眾問:抖音的短視頻舞蹈有沒有幫助?
李學武:要考慮藥物副作用的影響,因此運動一定要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量方面要有所控制,如果抖音上的舞蹈能滿足這個原則,我覺得採取這類舞蹈也是可以的。
第二場講座文字整理版:bnm,.
【風雨同路,何曾異鄉-疫情心理持久戰】

美國華裔安心行動系列線上公益講座
第二場疫情下的患者保健
目前,在美華人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挑戰,社區心理防線變得脆弱,有情緒障礙的病友們和家庭更加雪上加霜。在疫情蔓延的困難時刻,美國華裔美國人精神健康聯盟MAHCC邀請深圳市康寧醫院(深圳市)精神衛生中心)劉鐵榜院長和抗疫“心理”前線-援鄂專家團,強大的為海外華人提供幫助和支持,分享其寶貴的經驗和專業知識。
講座內容:在疫情和強烈精神創傷衝擊下,加重了精神障礙患者病情變化。如何避免雪上加霜,讓患者穩定病情,安然度過。
視頻請點擊:https://youtu.be/CJjCx4cQapA
文字版請看下面
分享部分觀眾的評論:
1.講座很棒,受教了!對我非常有幫助:情緒是人的正常反應;要找出這些情緒後面真正的心理需要,然後採取行動。謝謝專家們!
2.熊醫生提出“心理支持無處不需,心理協助無處不在。”說得真好!
3.謝謝回答了我的問題。我媽媽老問吃藥沒有,讓我情緒煩躁不安。謝謝李主任提醒我們身邊最愛我們的人,無時無刻不給我們心理支持,只是有時方式並不得當。主任三點建議,讓我深有感觸。一是,媽媽對孩子來說關心是需要的,只要不過度,需要溝通;二是,孩子也要關注媽媽的情緒,甚至可以把藥交給媽媽管理;三是,跟媽媽懷孕疫情和我在美留學的情況,讓媽媽放心。謝謝專家這麼好的建議。
4.看完了!今天的講座有收穫!專家提出的居家運動建議,值得推薦。患者適當運動,可減少四分之一的發病率。動作的兩點原因。這些運動可以與家人,朋友一起做,既有樂趣,也增強彼此理解和了解。喜歡!
5.聽了李主任和熊主任的建議,感覺受益匪淺。感謝專家和一玲女士的辛苦付出,感謝患者提出的替代,有重大意義的問題,我很大收穫。感謝所有台前幕後的工作人員!有這樣高水平的你們守護著我們,我們一家真的很安心!
6.今天熊醫生解決關於抑鬱症患者玩遊戲的問題,覺得特別有幫助。以前總是認為遊戲就是不好的東西,容易上癮,現在感覺應該更客觀的去看待這個問題。他說的抑鬱症患者本來就缺乏能動性,適當運用遊戲激發抑鬱症患者的能動性,真的是一種考量。非常感謝專家的啟發。
7.公開討論精神問題!衷心點贊!感謝你們一直努力盼繼續!
8.李主任講的共病概念,應該讓我媽過來聽一聽,這樣她就能理解老爸很多的行為了。謝謝專家們的指導。
......
專家:
李學武 醫學碩士 主任醫師
深圳市援鄂心理醫療隊隊長
擔任廣東省法醫學會法醫精神病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華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第五屆委員會青年委員會委員
中華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司法精神病學組委員
一直從事精神醫學臨床、精神醫學鑑定和心理諮詢等工作,有較為豐富的重性精神病及輕性神經症等的臨床診斷、治療、康復及心理諮詢工作經驗。近幾年來一直在法醫精神病司法鑑定所從事各類精神醫學的鑑定工作, 具有豐富的臨床診斷和鑑定經驗
熊海兵 醫學碩士 副主任醫師
深圳市援鄂心理醫療隊專家隊員
自2004年開始從事精神科臨床教學及管理工作。曾參加中美高級精神分析持續培訓、中美客體關係理論與家庭治療培訓(夫妻治療及家庭治療、性關係)等
技術專長:擅長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及物理治療相結合治療抑鬱症、焦慮症、睡眠障礙、精神分裂症及各種精神科疑難疾病
主持:
彭一玲 Elaine Peng
美國華裔精神健康聯盟 創辦人和執行長
精神健康倡導者和教育者
多項華裔精神健康項目開發者
2016年NAMI全美精神健康多元化推廣獎
2017年NAMI加州精神健康多元化推廣獎
2018年加州議會社區英雄
KTSF 26 社區英雄
主辦單位:
美國華裔精神健康聯盟
Mental Health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Communities (MHACC)
深圳市精神衛生中心
深圳市康寧醫院
第二場講座文字整理版:
【風雨同路,何曾異鄉-疫情心理持久戰】


美國華裔安心行動系列線上公益講座
第二場疫情下的患者保健
目前,在美華人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挑戰,社區心理防線變得脆弱,有情緒障礙的病友們和家庭更加雪上加霜。在疫情蔓延的困難時刻,美國華裔美國人精神健康聯盟MAHCC邀請深圳市康寧醫院(深圳市)精神衛生中心)劉鐵榜院長和抗疫“心理”前線-援鄂專家團,強大的為海外華人提供幫助和支持,分享其寶貴的經驗和專業知識。
講座內容:在疫情和強烈精神創傷衝擊下,加重了精神障礙患者病情變化。如何避免雪上加霜,讓患者穩定病情,安然度過。
視頻請點擊:https://youtu.be/CJjCx4cQapA
文字版請看下面
分享部分觀眾的評論:
1.講座很棒,受教了!對我非常有幫助:情緒是人的正常反應;要找出這些情緒後面真正的心理需要,然後採取行動。謝謝專家們!
2.熊醫生提出“心理支持無處不需,心理協助無處不在。”說得真好!
3.謝謝回答了我的問題。我媽媽老問吃藥沒有,讓我情緒煩躁不安。謝謝李主任提醒我們身邊最愛我們的人,無時無刻不給我們心理支持,只是有時方式並不得當。主任三點建議,讓我深有感觸。一是,媽媽對孩子來說關心是需要的,只要不過度,需要溝通;二是,孩子也要關注媽媽的情緒,甚至可以把藥交給媽媽管理;三是,跟媽媽懷孕疫情和我在美留學的情況,讓媽媽放心。謝謝專家這麼好的建議。
4.看完了!今天的講座有收穫!專家提出的居家運動建議,值得推薦。患者適當運動,可減少四分之一的發病率。動作的兩點原因。這些運動可以與家人,朋友一起做,既有樂趣,也增強彼此理解和了解。喜歡!
5.聽了李主任和熊主任的建議,感覺受益匪淺。感謝專家和一玲女士的辛苦付出,感謝患者提出的替代,有重大意義的問題,我很大收穫。感謝所有台前幕後的工作人員!有這樣高水平的你們守護著我們,我們一家真的很安心!
6.今天熊醫生解決關於抑鬱症患者玩遊戲的問題,覺得特別有幫助。以前總是認為遊戲就是不好的東西,容易上癮,現在感覺應該更客觀的去看待這個問題。他說的抑鬱症患者本來就缺乏能動性,適當運用遊戲激發抑鬱症患者的能動性,真的是一種考量。非常感謝專家的啟發。
7.公開討論精神問題!衷心點贊!感謝你們一直努力盼繼續!
8.李主任講的共病概念,應該讓我媽過來聽一聽,這樣她就能理解老爸很多的行為了。謝謝專家們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