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安心行動 第三場【風雨同路,何曾異鄉——疫情心理持久戰】
2020-04-28 22:42
【風雨同路,何曾異鄉-疫情心理持久戰】
美國華裔安心行動系列線上公益講座
第三場疫情下的社區關懷
目前,在美華人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挑戰,社區心理防線變得脆弱,有情緒障礙的病友們和家庭更加雪上加霜。在疫情蔓延的困難時刻,美國華裔美國人精神健康聯盟MAHCC邀請深圳市康寧醫院(深圳市)精神衛生中心)劉鐵榜院長和抗疫“心理”前線-援鄂專家團,強大的為海外華人提供幫助和支持,分享其寶貴的經驗和專業知識。
講座內容:針對不同年齡組,不同人群的心理撫慰,家長如何疏導孩子,老年人群等的心理調適,如何緩解疫情下遭受不幸的朋友。
視頻請點擊:https://youtu.be/CJjCx4cQapA
文字版請看下面
分享部分觀眾的評論:
1. 胡院長的話讓我明白了, 我的病藥物治療會比較有效。我平時在家上班,聽了胡院長的建議,我會把時間表往後調,也不會再強求自己做這麼多的工作了。
2.謝謝專家的講座。曾經我也受到抑鬱症的困擾而茫然不知所措。雖然後來擺脫了這個疾病,但是一直也無法平復那段經歷帶給自己的痛苦回憶。這次疫情確實讓大部分人的情緒和心情受到了影響,我自己也不例外。但是還好有聯盟的存在,能幫助我平復和舒緩自己,有一玲姐姐的幫助,有各位專家講座的幫助。我時常在想如果很多年前在我最開始得抑鬱症的時候能遇見你們是不是一切會不一樣?感恩感謝!
3. 馮主任對生活方式的補充生動新穎,我印像很深。
他提出四個一,加一個0.5。
第一個一,早晨起來先做一個一天的計劃。
第二個一,每天做一小時運動。
第三個一,培養一個興趣,尋找自己的興趣。如閱讀、書法、種花養草,提升幸福感。
第四個一,尋找一種支持。馮主任在援鄂過程中,經常看兒子照片,從而尋找到精神力量。
一個0.5,即白天到晚上之間,在床上時間不超過0.5小時。
4. 我就是問問題的餘婆婆,謝謝大家關心,謝謝Mina,謝謝馮醫生的意見,謝謝胡院長的無用論。專家們厲害極了!聽Elaine說視頻會放上Youtube,我會讓我的家人朋友去看。謝謝大家。
5. 我原來迷信褪黑素的作用,謝謝專家的講解。
6. 幫助睡眠不規律的人恢復規律睡眠,專家們逐步分階段的方法很好!謝謝了!
7. 講座很棒!聽完讓我在疫情的迷茫中感覺到希望!謝謝Mina,謝謝專家們!
8. 講座對我很有幫助,專家們水平很高,中氣十足的胡院長,譲人記住他的醫院了。
......
專家:
胡赤怡
醫學碩士,哲學博士,主任醫師
深圳康寧醫院副院長
深圳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海外華人安心行動項目專家團隊負責人
•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詢心理學專家與機構註冊系統註冊督導師
•深圳市心理衛生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評估專業委員會委員
•亞洲家庭研究聯盟副主席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編委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誌》副主編
馮飛
醫學碩士,副主任醫師,心理治療師
深圳市援鄂心理醫療隊專家
中國醫師協會睡眠醫學專業委員會技術委員會委員
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睡眠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四川精神衛生》雜誌青年編委
深圳市健康教育與促進中心“健康教育科普專家”
曾到墨爾本大學精神醫學系進修學習
長期從事精神科臨床工作,擅長各種睡眠障礙,情緒障礙,焦慮障礙,青少年心理問題的診斷和治療,對失眠障礙,鼾症,睡眠-覺醒節律障礙,抑鬱障礙有豐富的治療經驗和臨床心得
主持:
李適萍Mina Li
*美國西岸著名主持人
* KTSF26電視台公共關係總監
*同事縱橫/溫馨傳萬家主持人
*北加華人媒體協會第一副會長
*金門女子(慈善)公寓副會長
*華人社區健康資源中心董事
*美國心臟協會華人分會董事
* 2010年傑出海外華人獎
*華裔精神健康2017年年度最佳媒體推廣人士獎
主辦單位:
美國華裔精神健康聯盟
Mental Health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Communities (MHACC)
深圳市精神衛生中心
深圳市康寧醫院
第三場講座文字整理版:【風雨同路,何曾異鄉-疫情心理持久戰】
美國華裔安心行動系列線上公益講座
第三場 “疫情下的社區關懷”
目前,在美華人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挑戰,社區心理防線變得脆弱,有情緒障礙的病友們和家庭更加雪上加霜。在疫情蔓延的困難時刻,美國華裔美國人精神健康聯盟MAHCC邀請深圳市康寧醫院(深圳市)精神衛生中心)劉鐵榜院長和抗疫“心理”前線-援鄂專家團,強大的為海外華人提供幫助和支持,分享其寶貴的經驗和專業知識。
講座內容:針對不同年齡組,不同人群的心理撫慰,家長如何疏導孩子,老年人群等的心理調適,如何緩解疫情下遭受不幸的朋友。
文字版請看下面
分享部分觀眾的評論:
1. 胡院長的話讓我明白了, 我的病藥物治療會比較有效。我平時在家上班,聽了胡院長的建議,我會把時間表往後調,也不會再強求自己做這麼多的工作了。
2.謝謝專家的講座。曾經我也受到抑鬱症的困擾而茫然不知所措。雖然後來擺脫了這個疾病,但是一直也無法平復那段經歷帶給自己的痛苦回憶。這次疫情確實讓大部分人的情緒和心情受到了影響,我自己也不例外。但是還好有聯盟的存在,能幫助我平復和舒緩自己,有一玲姐姐的幫助,有各位專家講座的幫助。我時常在想如果很多年前在我最開始得抑鬱症的時候能遇見你們是不是一切會不一樣?感恩感謝!
3. 馮主任對生活方式的補充生動新穎,我印像很深。
他提出四個一,加一個0.5。
第一個一,早晨起來先做一個一天的計劃。
第二個一,每天做一小時運動。
第三個一,培養一個興趣,尋找自己的興趣。如閱讀、書法、種花養草,提升幸福感。
第四個一,尋找一種支持。馮主任在援鄂過程中,經常看兒子照片,從而尋找到精神力量。
一個0.5,即白天到晚上之間,在床上時間不超過0.5小時。
4. 我就是問問題的餘婆婆,謝謝大家關心,謝謝Mina,謝謝馮醫生的意見,謝謝胡院長的無用論。專家們厲害極了!聽Elaine說視頻會放上Youtube,我會讓我的家人朋友去看。謝謝大家。
5. 我原來迷信褪黑素的作用,謝謝專家的講解。
6. 幫助睡眠不規律的人恢復規律睡眠,專家們逐步分階段的方法很好!謝謝了!
7. 講座很棒!聽完讓我在疫情的迷茫中感覺到希望!謝謝Mina,謝謝專家們!
8. 講座對我很有幫助,專家們水平很高,中氣十足的胡院長,譲人記住他的醫院了。
......
專家:
胡赤怡
醫學碩士,哲學博士,主任醫師
深圳康寧醫院副院長
深圳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海外華人安心行動項目專家團隊負責人
•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詢心理學專家與機構註冊系統註冊督導師
•深圳市心理衛生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評估專業委員會委員
•亞洲家庭研究聯盟副主席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編委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誌》副主編
馮飛
醫學碩士,副主任醫師,心理治療師
深圳市援鄂心理醫療隊專家
中國醫師協會睡眠醫學專業委員會技術委員會委員
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睡眠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四川精神衛生》雜誌青年編委
深圳市健康教育與促進中心“健康教育科普專家”
曾到墨爾本大學精神醫學系進修學習
長期從事精神科臨床工作,擅長各種睡眠障礙,情緒障礙,焦慮障礙,青少年心理問題的診斷和治療,對失眠障礙,鼾症,睡眠-覺醒節律障礙,抑鬱障礙有豐富的治療經驗和臨床心得
主持:
李適萍Mina Li
*美國西岸著名主持人
* KTSF26電視台公共關係總監
*同事縱橫/溫馨傳萬家主持人
*北加華人媒體協會第一副會長
*金門女子(慈善)公寓副會長
*華人社區健康資源中心董事
*美國心臟協會華人分會董事
* 2010年傑出海外華人獎
*華裔精神健康2017年年度最佳媒體推廣人士獎
主辦單位:
美國華裔精神健康聯盟
Mental Health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Communities (MHACC)
深圳市精神衛生中心
深圳市康寧醫院
第三場講座文字整理版:
Mina:馮飛主任,請分享一下您去武漢支援的感受。
馮飛:在支援武漢的過程中,我的感受很多。最初是略微的擔心和輕微的惶恐以及對親人的思念,到達武漢以後會有一種空蕩感。當我們與其他省份援鄂醫療隊員並肩作戰時,感受到的是迸發出來的熱情和力量。這段時間,我最大的感受是國家很有力量,這個力量體現在方方面面。同時,援鄂醫療隊隊員、武漢的志願者以及在方艙醫院從事衛生後勤服務的人員等,大家都兢兢業業,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這些都讓我很感動。
Mina:受疫情的影響,不少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發生了改變,怎樣在新形式下保持健康心理呢?
胡赤怡:您提的這個問題非常好,也很專業。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好的生活方式是好的心理健康模式的基礎。比較好的生活方式至少包括三點:一是有規律的生活。每天按時吃飯、按時睡覺、按時工作等,比如你設定早上7:00起床,那最好不要早於6:30,不要晚於7:30起床,保持彈性在半小時以內。二是有足夠的體育運動。那怎樣才是足夠?一天加起來的運動時間至少需要一個半小時。三是適當的社交活動。保持一定的人際交往。
疫情下,我們怎樣保持較好的生活方式?一是適應現在的生活。利用網絡資源保持社會交往。轉換理念,當不能戶外運動可以選擇室內運動,保持有規律的生活,不打亂生活方式。二是相信疫情總會過去。面對此次疫情,我們有信心也有希望。三是聽專家專業的指導。比如這個時候要戴口罩、勤洗手,少出門等等。四是互愛互助。我們人與人之間要相互打氣,相互支持,相互給予幫助。
Mina:現在很多人晚上睡不著,白天起不來,生活規律完全打亂,想請問馮飛醫生對此有什麼建議?
馮飛:疫情確實對我們的生活方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大家現在大多是居家辦公、居家抗疫的生活方式,在相對不大的空間裡,人們由於缺乏外界的約束,容易導致作息不規律。比如有些朋友白天完成一項工作後,會躺在床上看電視,坐在床上吃飯等不健康的做法。因此,我建議大家做到幾點,可以總結為“4個1”加“1個0.5”。第一個1是每天早晨起來做一個計劃。對一天的工作內容、生活內容、用餐時間等有一個清晰的計劃,並且在執行計劃時,把完成計劃的彈性時間限制在半小時以內。第2個1是每天做一小時運動。足夠的運動量是我們睡眠的驅動力和保證我們白天精力較充足的有效方法。第3個1是培養一個興趣。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培養興趣,比如看書、練書法、養殖花草等,這樣可以提升幸福感,增加心理能量。第4個1是尋找一種支持。每個人在生活中都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持,我在支援武漢過程中也承受著一定的壓力,當時我是通過看孩子的照片尋得了一種支持,這是一股非常強大的力量。 1個0.5是指白天在床時間不能超於0.5小時。這半個小時最好是午休時間,如果沒有午休習慣,那就不建議白天上床。這樣做能有效地控制床與睡眠之間的反射關係,便於我們到了睡覺時間,上床就能夠迅速睡覺。
Mina:現在美國東部還很冷,但西岸就已經進入夏天,溫度的變化會對人的心境產生影響嗎?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嗎?
胡赤怡:在比較溫暖的氣候下需注意幾點:一是適當安排戶外運動。但在戶外運動時,要注意做好個人防護,比如戴口罩,選擇人流較小的地方或時間段。二是注意開窗通風。在溫暖的氣候,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和清新非常重要。三是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主持人問:馮飛主任,請您介紹一下應激反應和常見的應激障礙有哪些?
馮飛:應激反應是人類對出乎意料的外界情況變化,引發的一種自我的情緒狀態。應激反應能力保障人類的繁衍生存,比如說在遠古時期,為不受其他動物的干擾或侵襲,人類必須保持高度覺醒,也就是高度靈敏的應激狀態,是人類自我保護的生理機能。過度的應激會給我們帶來不好的影響。導致應激反應的刺激可以分為心理層面和社會文化,比如說自己身體突發重病或者親人發生意外等,都會使人產生一系列的應激反應。
常見的應激障礙大致分為三種類型。一是急性的應激障礙。我們曾接診過一個患者,她愛人因突發疾病去世,他們夫妻感情特別好,因此她非常痛苦、懊惱,出現了失眠、焦躁等症狀,每天以淚洗面,這些反應都嚴重超出了正常應激反應,達到病態反應特點。二是創傷後應激障礙。它是接收應激因素一個月後,甚至半年後持續的創傷體驗。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半年後,有些人仍然表現低落、悲傷的情緒,甚至會重現地震時的情景。三是適應障礙。這類應激障礙大多發生在青少年身上,由於生活方式急劇變化無法適應而產生焦慮、擔心、失眠或食慾不振等表現。比如說家庭生活環境變化被迫轉學的學生,需要適應新的老師、班級和學校,有些孩子不能較好地適應,就會產生適應性障礙。如果不斷提高心理應對能力,那麼大家不用對應激反應過分恐懼和擔心。
Mina:很多人因為擔心疫情,出現了一定的應激反應,像不停地洗手等,想請胡副院長給這些朋友一些建議。
胡赤怡:在疫情下,適當的焦慮是一件好事,就像剛才馮主任講到的。人在應激狀態下會有生理反應,促使我們採取相應的措施。現在我們焦慮緊張,會促使我們採取戴口罩、洗手等防護措施,是有利於健康的。但過度焦慮,比如說出現反反复复洗手,晚上睡不著覺等應激反應,可能需要諮詢專業人士,詳細了解後提供更好解決方法。同時,人類有適應環境的過程,我們的焦慮是直接受疫情影響的,假設疫情加重,焦慮也會變嚴重,但隨著疫情的控制,焦慮情緒會得到緩解。還有一點就是要明白這個應激狀態是整個人類共同存在的,而且應激狀態是長期存在的,所以不要過度擔心和害怕,人與人之間一定要相互支持、相互團結。
Mina:有些人總是思前想後,陷進各種各樣的想法無法抽離,請馮飛醫生針對這種情況,給出一些建議。
馮飛:這種情況有可能是對疫情的恐慌心理。所以針對這種情況,我給出四個方面的建議。一是控制查看疫情信息的時間。建議每天查看疫情相關信息的時間不超過一個小時。二是對疫情信息有甄別能力。從官方機構或權威媒體處獲取信息,不輕信不科學或者未曾論證的信息。三是相信專家的指導。大部分人對新冠肺炎的認識是不清晰、不完全的,在沒有相應醫學背景的情況下,一定要相信專家的聲音。四是彼此之間互相支持。在疫情下沒有一個人是局外人。在這個時候我們要互相給予對方力量。五是不傳謠不造謠。不去傳播不科學的信息,保證自己不恐慌,也能給予他人正能量。
Mina:想請胡副院長探討一下,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不同年齡層是否會有不同的心理需求?
胡赤怡:新冠肺炎疫情下,無論是長者還是兒童,或者說整個人類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一是無法到戶外進行社交活動。二是家庭內部的衝突會加劇。家庭衝突可能是由不同年齡層的心理需求導致的,比如說老年朋友需要兒女多關心、多體貼的同時會提出更多的要求,和兒女的需求是衝突的;小孩子想出去跟同齡人玩的需求和大人擔心小孩,不讓孩子出門的心理是衝突的。因此,我們可以採取措施解決需求,一是利用現有的資源。如網絡社交、虛擬社交,為孩子、老人提供一個疏導情緒的途徑;二是人與人之間要相互克制。用適度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願望、憤怒等,照顧對方的感受。
Mina:有些人身邊的朋友或親人確診感染新冠肺炎,甚至因新冠肺炎不幸去世,對他們的打擊非常大,這時應該怎麼樣安慰他們呢?
馮飛:新冠肺炎在全球流行,確確實實給人類帶來巨大影響。面對親人遭遇不幸,人們大多會出現居喪反應。因此我們會採取應對居喪的策略。一是幫助這類人群理解痛苦。親人離世,痛苦、傷心都是正常的情緒反應,要接納這種情緒。二是認識到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三是建立新的人際關係,獲得新的社會支持系統。親人離世會導致他們的社會支持系統出現問題,這時建立新的人際關係,能讓他們度過悲傷期。四是鼓勵這類人群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完成既往與親人一起完成的工作,適應沒有這位親人的新生活。五是將悲傷情緒打包。將悲傷或思念情緒儲存在我們內心的某個空間,或我們家庭中某個隱蔽的小格子,適當的時候可以去回憶和思念。
Mina:如何幫助睡眠不規律的人恢復規律睡眠?
馮飛:睡眠不規律的問題不僅發生疫情當下,近些年流行病學觀察發現,00後以及90後的人群晚睡晚起的問題比較突出。他們大多喜歡晚上工作更長的時間,往往會凌晨12點甚至凌晨1點或2點才休息,第二天會睡到9點或10點。這類人群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呢?就如胡院長談到的,如果一旦開始正常社會作息,那麼他們很難適應符合社會生活習慣的節律特點,會出現早晨起不來、上班上學困倦等問題。因此,我有兩個方面的建議:一是使自己內在的生理節律符合社會節律。當內在節律符合社會節律時,我們才能夠良好地適應正常的社會生活,才能夠更高效地生活和工作。二是有意識地控制自身的作息。就是剛才胡院長給的一個建議,採用逐步分階段的方法,調整睡眠和甦醒的節律時間,可以定一些鬧鐘或者制定起床後具體的工作和生活內容,家人和朋友也可以給予支持。因為影響睡眠有三個授時因子,一是光照,二是正常的飲食,三是一定的社交活動。只有給予足夠的支持,那我們的睡眠驅動力能大到足夠慢慢調節睡眠時相。
Mina:說起精神疾病,很多人不太清楚是怎樣的情況,尤其受新冠肺炎的影響,很多人老是覺得心情抑鬱,但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罹患精神疾病。如何判斷自己是異常的呢?
馮飛:這牽涉精神醫學診斷的問題。我們就拿抑鬱症來談。首先我們要區分抑鬱情緒和抑鬱症,這是兩個概念。抑鬱情緒是每個人都出現過或體驗過,比如親人的離世、職務升遷的不順、投資失敗等,都會給我們帶來低落、不高興、不想社交、不願吃飯或睡眠不好等問題。這是在一定因素下產生的情緒反應,一般持續幾天或一周左右的時間,隨著心態的自我調節就能得到很好的緩解,抑鬱情緒就會消失。對於抑鬱症,這是生物和心理因素綜合影響產生的疾病。它不僅有自我體驗,還有內在大腦功能以及化學物質的改變。在診斷上,首先有一個症狀學的標準,要符合一系列的臨床表現,比如情緒低落,感覺興趣的喪失,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興趣。還有身體的表現,比如嚴重失眠,出現心慌、胸悶等植物神經症狀等。有症狀表現以後,還要有一定的時間標準,就是這些症狀要持續足夠長的時間,一般在兩週以上,才能達到疾病的標準。
我們會根據症狀表現對社會功能的影響判斷疾病的嚴重程度,同時還要做一些排查,看症狀表現是否是由於長期使用精神活性物質或突發應激性事件而引發的情緒反應。所以我們要明確,抑鬱情緒是每個人都可能體驗的情緒反應,抑鬱症是一部分人會得的疾病,在感到不舒服時,一定先找專業醫生進行診斷。不要無端給自己扣上抑鬱症的帽子。因此,我們要理性客觀地看待我們的情緒,看待疾病,才能達到身心健康。
觀眾問:我有些患有抑鬱症的朋友,疫情下,群聊時大家火氣都很大,容易吵架。為什麼會這樣呢?我怎樣才能幫他們呢?
胡赤怡:新冠肺炎把焦慮、憤怒、不滿等許多負面情緒調動起來。但由於病毒看不見也摸不著,就容易形成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攻擊。為此,我給出兩點建議。一是適當地克制自己。當自己想發洩的時候,可以對著鏡子發洩,不至於影響別人或調動他人的負面情緒。二是認識到真正的敵人是病毒。我們要把所有的能量用來對付新冠肺炎而不是自己的親人、朋友。
觀眾問:我和丈夫都是抑鬱症患者,新冠肺炎疫情下,丈夫擅自把他的藥停了,現在他很容易和孩子們發火,我該怎麼辦?
馮飛:就像胡院長剛才所說,新冠肺炎對人類的整個情緒產生影響,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和憤怒,卻又無法向新冠肺炎宣洩。這時人們會隨意地將負面情緒拋給周圍的人,甚至拋向自己。首先明確丈夫情緒變化的原因。如果是因為居家抗疫引發的不滿或者抱怨,家人可以及時給予疏導和支持。如果是由於停藥引發的抑鬱症病情波動,那家人要勸告患者及時求助專業人員。是否停藥以及何時停藥都要聽專業人員的建議,在專業指導下進行科學系統的抑鬱症治療,才能得到良好臨床痊癒。患者因情緒變化而貿然地做出沒有專業指導的舉動,不僅會給自己帶來傷害,也會影響到周邊的親人。
觀眾問:我是一名重度抑鬱症患者,居家工作。由於彈性的作息時間,結果經常晚上睡不著,白天起不來。請問睡眠是睡夠一定時間,感覺精神尚可就行,還是一定要晚上睡才行?
胡赤怡: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首先他要聽從精神科醫生指導,堅持吃藥。睡眠不好也可以諮詢醫生是否需要增加幫助睡眠的藥物。關於是否一定要晚上睡覺的問題,如果未來一兩年都是白天睡覺晚上工作的方式,其實問題也不大,但是服用的藥物要有相應的調整。假設只是未來兩三個月或半年,那不主張白天睡覺晚上工作的方式,因為一種新的方式需要時間適應,背離常態的生活和工作規律,會使我們無法適應社會生活。如果他目前已經形成晚上工作白天睡覺的習慣,那在開始常態工作的前三個月,就要慢慢開始調整,比如現在是凌晨5點睡覺,未來需早上7點起床,那三個月過程通常是這樣的:第一個月凌晨3點睡覺,第二個月凌晨1點,第三個月晚上11點,採用循序漸進的過程。
觀眾問:很多時候晚上睡不著,會很自然地嘗試吃些安眠藥,在店裡能買到的所謂健康的安眠藥如褪黑素,那這種情況之下,你們作為專家,你們會不會建議大家要吃這個安眠藥呢?
胡赤怡:第一點是目前因為新冠肺炎的原因,大家都居家抗疫,那我們建議盡量不要使用催眠藥物,大家可以通過改變作息習慣,調整睡眠。第二點是偶爾使用褪黑素問題不大,褪黑素確實對幫助睡眠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長期食用。第三點是真的入睡困難,且睡眠問題影響情緒和與家人的關係時,大家不要自行購買藥物。因為各類的催眠藥,針對的症狀是不同的,作用機制也不一樣,所以建議大家找專業的精神科醫生問診,由精神科醫生來開處方。
Mina:那褪黑素會不會導致人上癮呢?
胡赤怡:是這樣的,這個可能不一定導致物質上的上癮,像抽煙喝酒一樣,可能是心理上的上癮。就好比我們好久沒見到這個人,每天總想見到這個人一樣,在心理上還是會一定上癮的可能。尤其是在冬天長期吃,光照運動沒跟上的話,可能會加重睡眠問題,也可能使抑鬱情緒加重。
觀眾問:我姓餘,今年84歲,丈夫兩年前去世。為了生活方便,我選擇一個人住在唐人街,子女很忙,沒有多少來往。現在他們都不用上班了,有時間接我的電話,但又好像沒有什麼話說,但又想听子女的聲音,捨不得放下電話。請專家們教教我該怎麼辦?
馮飛:這位老人兩點心理需求。一是對和睦家庭的心理需求。這一點是大部分老年人都會有的,都希望擁有一個和睦的家庭。二是對孤獨的擔心和恐懼。老年人希望子女能陪在自己身邊,這位老人由於獨自生活,她希望通過電話的方式,慰藉自己心靈的需求。因此,我有四個方面的建議。一是老人要理解子女。子女可能有其他的工作或自我的時間上的安排。二是老人要學著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可以培養一些興趣愛好,甚至可以尋找新的人生伴侶,讓自己的生活豐富起來,緩解內心的孤獨。三是掌握通話的技巧。在通話時,不一定需要尋找某些主題,我們可以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甚至可以在電話里為彼此唱一首歌或朗誦一首詩,使交流層面豐富起來。四是子女作為晚輩應該主動關心父母。可以主動給老人打電話,表達自己的情感,在照顧自己小家庭的同時不要忘記自己的父母時時刻刻都在關心我們、思念我們,我們也要及時對他們的關心和思念,給予積極的反饋。
胡赤怡:關於這個問題,我想補充一點。有一個研究說明人類親密關係溝通的內容,絕大多數的沒有用的。與商業溝通的內容是不一樣的。商業上的溝通,信息之間的交流是很有價值的,而親密關係之間的交流只是表達關心的意味。所以我們也特別提示年輕人,抽出一點花在朋友圈等社交網絡的時間,跟老人溝通,安撫老人。
觀眾問:我是抑鬱症患者,最近連續一周早上起來心情很不好,但中午過後就好些,請問這是複發了嗎?
胡赤怡:如果是這樣,很可能是複發,或者還沒有完全治愈,甚至可以說是加重。因為有一種抑鬱症的症狀會在早晨起來重一點,到了下午或傍晚就會輕一點,這是跟生物節律、遺傳有關係。在這種情況下,藥物治療的效果會比較好。針對這個問題,我想給出兩點建議。一是盡快諮詢他的精神科醫生,將情況告知醫生,醫生根據他的狀況判斷是否換一種藥,還是增加藥的劑量,或是加另外一種藥。二是適當調整生活節律。如果還需要工作,可以把工作日程安排在下午或晚上,上午以休息、休閒為主,不要給自己額外的壓力。
觀眾問:家裡有情緒病患者,除了服用藥物以外,平時可否服用維他命、魚油等,這些對情緒病患者有沒有幫助?
胡赤怡:對情緒病患者來說,服用抗抑鬱藥或抗焦慮藥是最主要的。如果經濟狀況允許服用維他命、魚油也沒問題,但是不吃問題也不大。核心還是好好吃藥,定期看醫生,配合治療。
觀眾問:如果現在復工復學的話,應該怎樣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況呢?
胡赤怡:第一點是準備好足夠的防護物品。比如說口罩、洗手液、消毒液等。第二點是將生理狀態調整好。把生物鐘調整到能夠適應上班上學,首要是把睡眠作息時間調整好。第三點是製定工作或學習日程。不要到辦公室或學校後會無所事事。第四點是不要過度擔心。一個城市作出複工復學決策,肯定經過了慎重考慮。同時,剛複工復學時不適應是正常的,過一段時間會有所緩解,不用太過於擔心。
觀眾問:我有一個朋友在疫情發生後,組織幫助醫院募捐,沒日沒夜地忙,現在發現自己對本職工作提不起勁,請問他應該如何調整狀態呢?
胡赤怡:一是減少為醫院募捐的活動。因為組織捐贈活動是耗時間耗精力的,之所以沒有精力上班,可能是因為他把精力過多地用在活動上,精力已經透支。二是要把生活節律調整到工作狀態。慢慢習慣和適應原來的工作節奏和生活方式。三是不要把工作日程安排太滿。可以安排一些相對容易的工作,像踢足球、打籃球一樣,有一個暖身、適應的過程,可以允許自己有一兩週或兩三週的適應時間。
觀眾問:我是一名抑鬱患者,4月初被公司辭退,雖然政府有發放失業補助金,但我還是很害怕很擔心,對未來很悲觀,會不斷地吃零食,體重在兩週增加了十幾磅,請問這樣是否正常?
胡赤怡:他主要的問題不在於失業,而在於他兩週增重十幾磅,那換句話說就是他大量的飲食並且沒有運動,所以我們給他的建議是控制飲食、增加運動,堅持吃藥,定期去看精神科醫生,不要有自暴自棄的想法,失業跟疫情一樣只是暫時的,不要過度擔心,可以跟家人溝通,調整好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