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黑暗:憂鬱症家庭的預防與治療 | Moving Out of the Darkness: Prevention and Healing for Families Facing Depression

Mental Health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Communities 美國華裔精神健康聯盟

作者:William Beardslee, M.D.

魏嘉瑩 Chiaying Wei 譯 

編注:William R. Beardslee 醫師是波士頓兒童醫院精神醫學部門的精神科主治醫師兼主任,以及哈佛醫學院兒童精神醫學的教授。他目前主導美國國家心理衛生 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NIMH) 贊助的「防治行動計畫」, 目的為發掘當家長患有情感性疾患時,醫師輔助,家人為本,設計來加強孩子的 恢復力與瞭解家庭的防治活動,可以產生何種效果。他著書《走出黑暗的房間:當 家長得了憂鬱症時:保護孩子,鞏固家庭》,已婚,育有四名子女。 

 

1970 年代末期,我開始和與憂鬱症奮戰中的父母們談話,一次又一次聽到他們說:「我們害怕自己的病已經對孩子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卻沒有人幫助我 們。」 沒有孩子受到無法彌補的傷害,事實上,當父母親與精神疾病抗爭時,可以做許多事來增進家人力量和恢復力。我在過去二十五年中有機會和家屬們合 作,發展及檢驗當父母親面臨憂鬱症時的預防之道。

 

 簡單說來,如果你是一位患了精神疾病的家長,可以做許多事來幫助孩子。 最近二十年神經醫學有許多卓越的研究注重在發展可塑性的概念上——亦即,成 長中的嬰兒或孩童面臨身體疾病或腦部傷害時,擁有強大的彈性。當父母患有重 度精神疾病時,可能也存在同樣的彈性。雖然當父母與精神疾病奮戰時,孩子們 面臨些許升高的風險,但很多的孩子都可以安然度過。 

 

最近我在工作人員和同事的協助下,為家屬和執業人員把這個課題的工作 成果彙編成冊。在《走出黑暗的房間:當家長得了憂鬱症時:保護孩子,鞏固家庭》(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2002)裡,我們敘述了當父母親與精神疾病征 戰,想幫助孩子時,可以採取的行動。 

 

首先,父母親照顧好自己是很重要的。假如你是位患有精神疾病的家長, 必須確定自己接受一位你能信任的人的照顧;今天,我們對一般精神疾患或特別 是憂鬱症,擁有比以往都佳的治療。其次,要明白這些疾病確實會影響家人,尤其是孩子們;他們會掙扎想找出父母患病的道理,並且產生疑問。

 

 父母也需要知道如何堅強起來,增進孩子的恢復力。父母可以從三個地方直接影響孩子的恢復力和健全:鼓舞他們的人際關係、鼓勵他們在家庭外面的活動及幫助他們瞭解父母的疾病。確定孩子不覺得有罪惡感,並且可以自在地在生 命中前進非常重要。

 

 我們的工作有大部分跟幫助家庭坦誠、公開地討論精神疾病有關,我們稱這個過程為打破沈默。幾乎所有我們合作的家庭都能進行成功的家庭會議,它包 括計畫、分享資訊、確定沒人有罪惡感或覺得該為疾病受責,以及討論家人一同經歷的事件。家人們毋須自行努力,可以跟治療師、友人或如NAMI 一樣對家庭會議有經驗的家屬組織討論。 

 

家長對家庭會議的時與地應該感到自在(見下列「家庭會議的計畫」),甚至或許應該演練要說的話。讓每個人覺得安穩,所有的問題,特別是家人一齊面臨的問題,獲得解答是很重要的。 

 

在會議中,家長應該告訴孩子自己正在進行的治療,強調自己會為疾病負起責任;強調家庭的力量與記得大家共享的美好時光也很重要。假如家長是兩人,強調雙方如何合作,如何建立孩子的恢復力也是重點。下面的「家庭會議的進行」提出家人們覺得有用的行動。

 

 我們特別擁有機會追蹤家庭和孩子們討論之後的情形,發現隨著時間,治療者可以從家庭中脫身,家人們能夠自行對話、自助,也發現孩子逐漸瞭解家長的疾病。我們還發現很多父母親得以挽回疏離的家庭成員,拾回宗教信仰,重新走入社區。他們如何對抗精神疾病,幫助孩子的故事充滿勇氣,交織成《走出黑 暗的房間》一書。

 

與家人們合作無可避免地使我們革新醫療照護。在合作時,我們要求他們取得良好的治療,這引發我們與保險公司的對抗,以及為人們爭取所需的照護的長期奮戰。它帶領我們在兒童醫院成立「兒童心理衛生倡導中心」,這是第一次 主要兒童醫療院所成立此種部門;它也引領我們更積極與 NAMI 這樣的倡導機 構互動。在 911 事件後的混亂時期與經濟衰退下,掙扎於精神疾病的父母親們更顯脆弱,我們更有理由覺醒到,家人間的對話對促進痊癒有多重要。 

 

 家庭會議的計畫

 1. 在會議前跟配偶一起決定討 論事宜。

 2. 也決定不予討論的事項。

 3. 在危機之下時,不要進行以憂鬱症或家庭歷史為主題的談話。

 4. 試著讓孩子們看到你和伴侶協力照顧他們,並且有具體的計畫。

 5. 數次演練你要說的話。 

6. 務必強調沒人該被責怪;這是一種疾病,家人們可以安然度過。

 7. 告訴孩子你保護他們的步驟。

 8. 計畫進行一次以上的談話。

 

 家庭會議的進行開始之後:

 1. 告訴孩子你採取的行動,例如進行治療、跟伴侶和他們討論憂鬱症,並試著陪在他們身邊。

 2. 討論不尋常、令人不快及無可否認的事,幫助孩子找方法瞭解這些困難的經驗,如 此他們才不會自責或覺得該為家庭的痛苦負責。

 3. 幫助孩子們們自在地談論害怕 的事,並直接說出他們的擔憂。

 

本文獲得 NAMI 允許譯自 “NAMI Advocate” Winter, 2003 


我掌握自己的治療計劃 | I Am in Charge of My Treatment Plan | MHACC
August 31, 2025
When I was first receiving treatment for bipolar disorder, I would sit in the psychiatrist’s office and listen and nod, occasionally adding an “um” or a “yes” to the conversation.
我確信的六件事:我與心理疾病的旅程 | 6 Things I Know Are True: My Journey with Mental Illness | MHACC
August 3, 2025
“Your brain is lying to you.” That’s what I told a dear friend when she was experiencing severe depression.
Carole and Regina's Story | Carole and Regina 的故事 | MHACC
August 3, 2025
When Regina was 16, while volunteering as a camp counselor she was hit by a falling tree. The accident resulted in a traumatic brain injury.
神經回饋:談話治療與藥物治療的輔助療法 | Neurofeedback: A Complement to Talk Therapy and Medication | MHACC
June 23, 2025
How many people have tried talk therapy and made progress, but ultimately felt that it wasn’t enough?
我在強迫症旅程中創立了我所需要的公司 | How I Founded The Company I Needed During My Journey with OCD | MHACC
June 23, 2025
Like 2.3% of U.S. adults, I live with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 a largely misunderstood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that can have a devastating impact.
重新走出自殺念頭的陰霾 | Finding My Way Back from Suicidal Thoughts | MHACC
June 17, 2025
On February 17, 2020, I was at a crossroads, deciding whether I wanted to live or die.
請求與接受幫助拯救了我 | Asking for and Accepting Help Saved Me | MHACC
May 26, 2025
Up until four years ago, I was convinced that I would die by suicide. I made more than three serious suicide attempts that landed me in almost every emergency room or intensive care unit in Chicago.
你真的對治療產生抗拒了嗎? | Are You Really Treatment Resistant? | MHACC
May 10, 2025
In psychiatric practice, providers often hear the same concern: “I’ve tried everything, but nothing works.”
April 27, 2025
While going through the intensive university application process, I came across an issue that I felt in my bones was not fair, nor ethical.
More Posts